警惕下肢损伤后的“足底疾病”——足底筋膜炎的防治
时间:2017-03-15 15:17:44    点击次数:4679

很多下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,由于长时间没有下地走路,当真正走路时发现脚痛、腿痛,以至于不能行走,患者始终认为是骨折或损伤没有完全好,实际是足底筋膜炎在作祟。

大家可能对足底筋膜炎并不熟悉,但都会遇到足底痛这种情况,如长距离行走、下肢骨折术后及踝关节扭挫伤后,足底疼痛难忍,甚至不敢走路,多数人采用热水泡泡脚,或者少走路养一养就会好,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最容易使足部疼痛加重,甚至日久合并足底筋膜炎。下面我介绍一下足底筋膜炎的防治常识:

[典型病例]

赵小姐,32岁,苏州人,一年前因下楼梯时不慎跌倒,至踝关节扭伤,左踝关节肿胀疼痛,X光片未发现骨折,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,半月后可以下地行走,但自觉左足疼痛,以踝关节为重,伴有踝关节肿胀。2个月后不慎左踝关节再次扭伤,踝关节肿胀疼痛加剧,经核磁检查,诊断左踝关节腔内积液,曾到上海市一家康复医院就诊,经过关节松动术等方法治疗一个月,症状加重,需要双腋拐辅助步行,遂到我院就诊。检查患者左足青紫,以足外侧为重,皮温高于对侧,踝关节肿胀,外踝下缘及足背压痛明显,足底僵硬按之痛甚,不能独立行走,左下肢肌肉萎缩,肌力明显低于健侧。入院后给予足背部冰疗,足底部唧筒样挤压按摩配合超短波治疗,左下肢等速肌力训练及多频振动治疗,5天后,患者局部肿胀消失,疼痛明显缓解,可以独立步行,15天后痊愈出院。

[何谓足底筋膜炎?]

足底筋膜是指分布于足底部的一种纤维结缔组织,具有弹性及柔韧性,我们称之为筋膜,足底筋膜具有协助支撑足底及缓冲足底力的作用。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。

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,尤其是走路时疼痛明显,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疼痛更明显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,有时压痛较剧烈,且持续存在,疼痛特点为搏动性、灼热、刺痛性。

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,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,足底筋膜不再负重而处于缩短的状态。当早晨下床踩地时,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,进而引起疼痛。行走一段时间后,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,因而症状会缓解。但若过度行走,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,症状又会再现。

X光片显示足跟部软组织钙化或跟骨前部产生骨赘,即跟骨骨刺。骨扫描可显示跟骨的钙摄取增加;磁共振可表现为足底筋膜增厚。

[足底筋膜炎的原因]

1.超负荷压力。长期的超负荷压力作用,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,如长时间走路,包括登山健身、徒步旅行、逛商店等,引起足底的慢性损伤,从而导致足底筋膜炎。

2.不正常的拉力。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因素,例如扁平足、高弓足、足跟肌腱过短等,由于行走时姿势着力不当,引起腰、髋、膝、踝等部位的疼痛。

3.外伤或术后。下肢骨折术后或扭挫伤,步行功能受限,末端血液循环差,导致代谢后的致痛物质淤积,局部肿胀,如未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,日久形成足底筋膜炎。

[足底筋膜炎的康复治疗]

1.超短波及多频振动疗法(DMS)治疗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,松解挛缩的筋膜,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。

2.冷敷。步行后局部肿胀,皮温升高,需要冰敷10分钟~15分钟,禁忌热敷。

3.足底按摩。有类似唧筒样的作用,改善足底部的血液循环,恢复结缔组织的韧性,从而起到治疗作用。

[足底筋膜炎的预防]

1.下肢骨折或损伤后,不能正常行走的患者,需要家人进行足底部的唧筒样挤压按摩,促进局部需要循环,预防足底筋膜挛缩僵硬而导致足底筋膜炎。

2.损伤较重者,不可盲目使用热疗,早期应采用冷疗方法,减少渗出,进而预防该病的发生。

 


版权所有: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 Copyright @ 2023 Wuxi Central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电话:0510-81885390 0510-83219655 0510-83219650
地址:无锡市钱荣路158号 备案号: 苏ICP备12059189号-1